杜海波
父亲是一名矿工,从小我就生活在矿区,小时候的家门口大半是黑灰色的。这黑灰色不是别的,正是那坐落在黄土高原属于煤矿特有的颜色。
矿工们上下班都会经过一座桥,桥两侧护栏上整日都挂满了黑色的工作服,一阵风吹过,吹干了工服上的汗渍,也吹起了地面上的煤灰,久而久之,连空气也染上这般颜色,每天和同学们玩耍回来,母亲总让我用肥皂多洗几遍脸,于是肥皂表面的褶皱里也变了色。
我的家乡陕西合阳,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西岸一带煤炭开采迅速崛起,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黄河西岸的山峦间留下了“生态疮疤”。一边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一边是守好地方生态保护红线,无论是在当地群众眼里,还是在煤矿上班的职工心里,都一直渴望把“ 矿山”变成“青山”,工作环境更加舒适,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后来,我也回到生我养我的矿山,时隔多年,这黑灰色的土地里真就生出绿来了。一阵风吹来,茵茵碧草在花园中翩跹摇曳,挺拔的大树在空中舒展枝丫,浓郁的花香充满矿区每个角落,耳边也回响起智能开采与生态修复的和谐乐章。
昔日煤尘飞扬的景象早已被葱茏的植被覆盖,智能开采与绿色发展在此刻完美交融,绘出了“产煤不见煤”的绿色转型画卷。矿上各部室、区队都划了责任区,谁的区域出了问题,考核便要受影响。起初大家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走个过场。谁知这考核当真严厉,连着几个月下来,大家都上了心。植树扩绿、土地复垦……渐渐地,那绿色竟连成了片。
我每日上班,总要看一看职工活动中心旁那几棵大树。看着它们一天天长高,叶子也愈发茂密,这变化虽慢,却实实在在。矿上还安装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污水用来浇灌,既省了水,又养了树,还融洽了企地关系。沉陷区治理最是费力,土地裂了缝,道路塌了坑,矿上一处处修补,裂缝填平了,土地整好了,土地复垦率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数字背后,是多少人的汗水。
输煤系统封闭了,煤尘不再飞扬,车辆进出要盖篷布,废气排放要达标,矸石实现井下充填,危险废物有专人处理,不再随处丢弃。新上的变频设备省了电,错峰用电又省了钱,井下用上了卡轨车、无极绳绞车,人不用再肩扛手推,效率反倒高了。监控系统升级后,许多岗位可以远程操作,下井的人少了,安全系数也提高了。
最妙的是那处理过的矿井水,清亮亮的,能浇地能洗衣。附近农民引水去灌溉,庄稼长得格外好。他们说,这水里有养分,比井水还强。矿上人听了,脸上便显出几分得意。
如今的矿山,已是绿树成荫,夏天有蝉鸣,秋天有落叶,四季景致不同。这变化里,有国家的政策,有科技的进步,更有无数人的坚持。绿色矿山建设,不过是宏大绿色画卷中的一个小点,却让我看得真切,记得深刻。
(澄合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