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愿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积极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在建党104周年之际,一份75年前特殊的入党志愿书,用泛黄的纸页讲述平凡矿工对党最质朴的赤诚。它的主人是安源煤矿井下打钻工陈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南矿区首批工人党员。
如今,这份入党志愿书被陕建机股份职工、红色文物收藏爱好者姜小平收藏。
“ 矿工烙印”:一枚星徽藏初心
此志愿书为32开本,合计8页,虽历经岁月洗礼,但边角依然平整如新。
这份志愿书的封面,是最鲜活的时代注脚。封面正上方“入党志愿书”五个粗体黑字遒劲有力,中间一枚鲜红的五角星里,一位工人高举右手作宣誓状,目光如炬;工人胸前的党员徽章仿佛在诉说“胸中有党”的誓言。封面右上角,一枚红色印章格外显眼——“萍乡煤矿公司党总支委员会 组字第1号”,印证着它作为“首批”的特殊身份。
当时的入党志愿书没有统一模板,由各基层党组织自行印制。这枚五角星里的工人形象,正是煤矿工人党员最本真的身份标识。
“ 矿工独白”:朴实语言表赤诚
翻开志愿书,宣誓词赫然在目:“我自愿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旗帜下积极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服从党的决议,保守党的秘密,永不叛党,按期交纳党费。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我要百折不挠衷心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如有违犯,愿受党纪的严厉制裁。谨誓。”
陈杰的字迹带着工人特有的刚劲,“谨誓”二字下,1950年12月26日的日期墨迹清晰可辨,墨水晕染出浅淡的痕迹,仿佛展现他当时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
扉页的个人信息里,勾画出一位普通矿工的人生轨迹:原名陈伯勋,32岁,湖北大冶人,家庭成分工人,个人出身小贩,文化程度仅三年。10岁起读启蒙教育三年,14岁后在武昌米厂当学徒三年,18岁回家做小生意,30岁加入萍乡煤矿矿警队,32岁成为高坑矿厂新大井的井下打钻工。
第四页的“为什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栏中,他的回答质朴如煤:“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辞藻,这个在井下与煤尘相伴的汉子,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认知。
在“在你参加了党以后应如何努力为党积极工作”一栏,他写道:“我参加了党应该对党有信念,应尽到我个人的能力,替党办有益的工作。”简单而坚定的承诺,就像井下那台不知疲倦的打钻机,表达了煤矿工人对党的赤诚和忠心。
“ 矿工群像”:有血有肉的“带头兵”
志愿书的封三,记录着党组织对这位矿工的全面考察。
党小组评价:“优点:对工作负责,生产工作好,能起带头作用,对党组织观点好;缺点:个性强,学习差。”党支部意见更具体:“缺点:个性强,不善学习,思想不大开阔;优点:工作能吃苦和带头。”
记录显示,1951年1月8日,中共萍乡煤矿公司总支委员会正式批准陈杰转正。值得注意的是,陈杰的候补期始于1949年7月9日,这份志愿书是其转正时填写的正式文件。从候补到转正,一年半时间的考验,见证着一位普通工人向合格党员的蜕变。
这些评语真实而可爱。它没有刻意美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矿工党员:他可能文化不高,可能脾气倔强,但他肯吃苦、愿带头,这正是党最需要的基层力量。
“ 矿工精神”:新中国建设的“煤海先锋”
陈杰的志愿书,也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工人运动史。
萍乡煤矿于1898年创办,习称安源煤矿。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20世纪初,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秋收起义,数以万计的安源煤矿工人担当主力军。高坑煤矿作为“江南第一大矿”,更是聚集着无数像陈杰这样的矿工——他们曾在资本家的残酷压榨下挣扎,却在党的领导下觉醒,成为新中国建设的“煤海先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矿工人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建设。他们在战火损毁的矿山里修复设备,背着铺盖去开发新矿区。哪里有煤田,哪里就有煤矿工人奋斗的身影。
如今,这份75年前的入党志愿书的纸页虽已泛黄,“ 胸中有党”的星徽依然鲜艳,“替党工作”的誓言依然清晰。它不仅是陈杰个人的信仰见证,更是一代矿工对党忠诚、对国家尽责的时代精神坐标。
“ 当年的矿工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知道,跟着共产党,日子会越过越亮堂;入了党,就要像煤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国家。”这,或许就是这份志愿书最动人的“ 密码”。
(张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