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延
周末同家人一起驱车前往礼泉县袁家村,听说那里现在正在搞“关中印象体验地”。车驶过一段平整的水泥路,袁家村的高大牌楼挡住了去路,看到摆放着石狮子和时代久远的木轮马车,一下子就打开我尘封的记忆。
所谓“关中印象体验地”,其实就是一个袖珍的“关中风情园”。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注重关中生活文化,营造关中风情的“体验”氛围,在生活多元的当代,回归原始的自己。
印象之一是关中的古老味道。穿过大门,就能看到青石铺就的街面,一溪清水从屋檐下流过,让整个街市显得整洁而安逸。一条丈余宽完全仿古的街道上,布坊、面坊、油坊、醋坊、茶坊……青砖灰瓦的老宅一字排开;再看看这些店铺的名字吧,“永泰和”“五福堂”“德瑞恒”“同顺堂”“五味斋”“童济功”……这些镌刻着岁月痕迹仿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字号在这里重现。不远处,街道的另一头戏台上传来乡亲吼唱秦腔的声音,原始豪放的唱腔散落在这充满原生态文化的小街上,竟是那样的和谐,也让最纯粹的秦风秦韵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仿古街可看到平行的农家小院一条街“ 关中风情园”牌坊前的栓马桩和下马石青砖白墙的老牌坊——袁家村康庄,破旧的牌坊昭示着历史的久远。从牌坊的门洞可看到一条仿古街延伸至远,正面倚墙倒挂着一个古老的麦场上的尖杈,背面墙上的狮子戏绣球砖雕让我仿佛又回到久远的老牛犁地、土耕布织的时代。摇一摇那古井的辘轳,推一把磨面的磨盘,拉一下茶炉旁的风箱……增添人们对厚重的关中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印象之二是关中舌尖上的味道。驴拉着磨研着辣面,白嫩的豆花,醇香的粮食醋……涌上你的鼻尖,沁入你的舌尖,仿佛一下子回到从前。人气最大的要数辣子坊“天一阁”,蒙了眼的毛驴卖力地拉着碾子,磨出上好的红线椒面,热腾腾的菜子油往上一淋,看得人口水直流。油泼辣子一道菜,这可是关中十大怪之一。所有来到这里的游人,都可以在“天一阁”品尝著名小吃——油泼辣子夹锅盔。卢先生家的“卢记豆腐”手艺是祖传的,如今是第三代。做豆腐工艺很讲究,选用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用浆水点出来磨面工艺中不含添加剂。因为是周末,石板街被游人挤得水泄不通,吃一碗豆花,都要排上半个多小时的队。五味斋醋坊,酿成的香醋在不断滴出,这种醋的制作方式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用麦麸在封密的缸中发酵若干天,然后用空心的梧桐枝筒从缸中引出即可食饮,味道纯且有股麦香味和醋的沉香,我站在门边猛吸几口,心旷神怡。最独特的是千年古槐边“童济功”茶坊傲然而立,这座茶坊据说是光绪三年的建筑。一个个大铜茶壶在一位农家老汉有节奏的风箱下冒着热气,泥盘的土炉子现在也只有在农村才能看到了。坐在藤椅上,悠然淡定地喝着新煮出的浓茶,听着看台上几位长者的老腔,进行的是一次亘古的穿越… …
漫步在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基地,使我感官自然复苏。我感受到时光在匆匆倒流,再回首那青黄相间的清水砖墙、那厚重的乌漆大门、那雕刻着关中传统风格的门楣,以及那一间间手工作坊,泥光的土炉子架着热气四溢的大锅,顶着手帕的农妇,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一时间,自己仿佛置身于上世纪初的古街。是的,漫步于袁家村,欣赏的就是这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积淀而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关中印象!这种印象立体、深刻。欣赏完了袁家村古朴的街市风情,走出别具特色的林荫道,旁边就是一字排开有序号的农家小院。在这里种种小菜,品品水果,吃吃农家饭,还真让人不由得生出几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
走出袁家村,回首望去,几丝若有若无的白云不知是飘在一汪清水似的天空中,还是浮在步行街上灰色的屋瓦上,那纹丝不动的墙砖透出的却是关中平原这块大地上千年的古韵。这是关中的品牌、视听盛宴、心灵震撼、成功的“ 印象”。 (陕煤电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