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以“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突破”为行动纲领,聚焦液压支架维修核心业务,通过机制革新、技术攻坚、质量深耕三大战略,一季度实现降本增效253.28万元,交出一份“逆周期增长”的亮眼答卷,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创新管理机制:激活降本“新动能”
“露天跨整理出的这批接头座,中心各班组迅速梳理利库数量、明细,物资管理业务员同步做好核实工作。”每套设备维修启动前,中心都会着重强调物资利库的重要性,全力推动废旧物资的循环再利用。今年伊始,中心液压车间对生产厂区内积压多年的废旧物资展开全面重新整理。依据设备图纸,对物资进行科学分类与精细分级管理,实现了物资利库数量精准、利库准确率显著提升。仅第一季度,车间承修的3套液压支架,凭借物资利库实现降本48.89万元。
同时,从年初起,中心严格遵循“能修复绝不换新件、节约等同于增加工资”的原则,先后制定《物资精细化管理办法》《外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贴合生产实际的管理办法。严格把控物资领用关,确保领出的物资确为生产必需;加强生产过程物资使用的监督,杜绝浪费;建立外委部件四级检测机制,确保可修复件100%内部消化。各车间着眼生产全流程,勤教育、多巡查、严考核,将降本增效成果与职工绩效挂钩,使职工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效”,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中,营造出人人讲节约、个个懂降耗的浓厚氛围。
技术突破升级:智造增效“新引擎”
今年以来,该中心聚焦因场地局限、工序交叉导致质量返修进而增加成本的问题,提出优化生产作业场地方案,按照维修工艺流程重构作业区,并引入小油缸自动化组装设备,借助智能化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成本流失。
加大力度破解“卡脖子”难题。面对电液控、活塞杆镀层大面积修复长期依赖外委的痛点,中心液压车间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与岗位作业人员协同把脉,精准找出自修复薄弱环节。针对电液控外委转自修,持续深化合作化维修深度与广度,不断引入先进及专业的电液控检测与维修设备。借助合作化维修契机,攻克控制器及驱动器精准检测难题,掌握了电液控系统的维修技术。一季度以来,液压车间通过自修电液控部件23项1303件,较以往节约成本107.87万元,提高设备周转效率。
在活塞杆维修方面,液压车间通过修复活塞杆麻点面积、数量及活塞杆使用质量进行大数据跟踪分析,再次升级氩弧焊焊丝材质,研发出高效优质的活塞杆修复新工艺。第一季度完成活塞杆自修37项1465件,外委费节约96.52万元,修复后的活塞杆质量更加稳定可靠,使用寿命延长5%。
质量精益求精:筑牢发展“硬实力”
标准为尺,精细化管控赋能。中心始终秉持“问质量要效益”理念,开年全力推行质量精细化管理。针对油缸漏液、窜液等顽疾,从油缸拆解、清洗、检测,到组装、测试等各个环节,详细梳理质量管控要点,细化标准,明确质量要求;结合关键工序质量管控清单,优化质量表单8项;增加现场巡检及专检频次,确保作业按标准进行、维修结果“一键追溯”。
在质量管控上,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历年来各矿售后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入剖析各类油缸的结构特点和常见故障模式,制定出更加科学、高效、精准的维修方案。一季度,针对各矿一护频繁漏液现象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优化活塞鼓型密封尺寸,通过更合理的复合密封宽深比,使活塞的寿命延长了4%,有效降低了成本。
从“维修匠”到“预防专家”。在质量检测环节,中心引进了三坐标仪、控制器专用检测工装等先进的检测设备,实现对油缸类同轴度及电液控电气性能精准检测,确保井下使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反馈机制,在支架投入使用后,安排专人跟踪收集井下使用问题,及时分析改进,持续提升维修质量。通过质量精细化管理,有效减少了因维修质量问题导致的二次维修,进一步降低了维修成本。
“我们建立了从车间管理层到班组的多层级管理体系,要求各层级人员紧密围绕降本增效目标,从管理方法、维修技术等多个维度查找问题,累计梳理出10项15条下一步质量提升清单。通过全方位精细化质量管控,不断挖掘成本压缩潜力,全面提升车间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该中心液压车间经理强调。
该中心着眼于重点领域与关键业务,以创新为刃,将压力转化为突破边界的动力。从废旧物资的“点石成金”,到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再到质量管控的“精雕细琢”,一条“成本做减法、效能做乘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秀琴 纪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