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读书,如今无论是老屋还是新居,凡是能落脚的地方堆满的都是林林总总的书。仔细回想,从幼时到步入中年,购买的书大约有3000多册。由于多次搬家,留下的书大约还有1000多册。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心绪不宁的时候,书籍便成了抚慰灵魂的避风港。
幼年时的七十年代,家境并不算太好,母亲是我购书最大的反对者。记得上小学时,每到周末,自己便会叫上小伙伴,瞒着母亲偷偷跑到距离村子10多里地小镇的一个破旧书店购书。当时购买的大多是《三进三城》《邱少云》《红岩》等一类的小人书,然后躲在庭院的墙角阅读。虽然年幼,这种阅读的习惯却一直陪伴着自己,始终未曾放弃。
记忆里,上初中时的三年时间里,自己阅读的书更多更杂,大约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业》《家》《春》《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有《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全集等。同时阅读的还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之类的武侠小说,以至于荒废学业,时常也惹得母亲生气。十分可惜,当时购买的数百本读书,大多被母亲在修缮老屋时当作废品卖掉,也是心存遗憾。
关于读书,我认为是一个人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应是摆设。倘若购书只是装饰门面,只是就阅读而阅读,无疑是思想上、行动上的狭隘,更是对书籍的亵渎。潜意识里,我更觉得读书是拓展每一个人生命的力量之源,它是打开你我心灵的另一扇门。因为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决定着人们思想乃至人生的高度。
书中自有黄金屋。待到八十年代末参加工作,自己也真正感受到知识和阅读的力量,于是,书架上也时不时新添了《资本论》《国富论》《史记》《资治通鉴》《万物简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不少思政类、管理类、哲学类、历史类的书籍。其中历史类、哲学类的居多。每当困惑时,随手捧起一本书阅读,所有煎熬或不快,便会在瞬间被知识的力量所牵引。直到现在,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阅读始终是自己生活中抹不掉的色彩。
何为好书?好书是一部经典,是无法阻隔时空的悠长、一次次思想的升华、一次次灵魂的洗涤。每当坐在书桌前阅读一部部经典,书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深刻意境,都会虏去我的心神。仔细想想,书本身的价值很难去定义,但东拼西凑的书,肯定不会是好书。但诸如《论语》《道德经》《君主论》《社会契约论》《百年孤独》等这些国内外流传千百年的经典,绝对都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好书。
书是有生命、有力量、有温度的。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知你是否能深刻感悟到蕴含其中的哲理。假如你领悟到了,那么捧在手上的书,定会让你在醍醐灌顶中改变以往思维的僵局,就会寻找到失散的灵魂,摆脱世俗的纠缠,重燃生活的激情。假如你不阅读《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飘》《飞鸟集》《人性的弱点》等,你怎能真正体验思想的深邃。
心静者胜出。雨果先生曾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面对生命的喧嚣,读书是一次精神欢畅淋漓的旅行,一次思想自由飞翔的铿锵,一次领略时空的浩瀚,一次浸润灵魂的滋养。时常,自己总会把遇到一本好书当成是一次艳遇。如今,每个月里自己也总会购上两三本自认为的好书阅读。有时甚至还会跑到旧书市场淘上几本喜欢的书,惹得妻子经常说上诸如“早灵性都对了”之类的戏言。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每个人都应当成为阅读的“杂家”,拓展读书的边界,而不应是仅仅读上一两本书,或是三五本书,或是局限于某个领域,就奢望拥有了智慧。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那是万万不可有的。
人,为真善美而活着。当你深陷迷局时,你都不应沉沦。阅读会让你在煎熬中找到破局之法,阅读会让你在困惑中找到灵魂的归宿。面对世俗的偏见,我愿一笑了之、宠辱不惊,义无反顾在精神高地的跋涉里纯洁灵魂、坚守信仰。我愿拒绝浮躁、心无旁骛,风情万千地在暴风雨洗礼中咀嚼生活、品味人生。
生活是一面镜子。如何给灵魂找到栖息的港湾,就多读一些好书吧!
(作者单位:榆林化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