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矿不像矿、采煤不见煤”的“黑灯工厂”是什么样子?“轻点鼠标,远程采煤,滚滚煤流沿着胶带输送机落入原煤仓……”这样的生产场景,在红柳林矿业公司早已变为现实。通过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大脑”,成套智能化综采设备和智能主煤流系统实现一键数控。原煤从井下运到地面煤仓,地面全程看不见煤的影子。
借“智”升级,加“数”增效
不只是原煤开采,在洗选销售环节,也早已旧貌换新颜。该公司洗选销售中心负责人介绍,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投用了AI智能装车机器人,拉煤卡车从空车进站到满载驶离,整个过程最快仅需15秒。同步上线的智能装车系统,实现从指挥装煤到指尖装煤的跨越,仅需一个远程集控岗位就可以控制所有筒仓同时装煤。
在选煤厂,8台可逆式甲带给煤机,自动精准给料,正源源不断将原煤送往各筛分皮带,经分选机进行分级筛分,多台高精度在线煤质分析仪替代采样全流程。过去采样、制样、化验都是依靠人工,如今得益于智能化升级,作业流程发生“智变”,煤炭“体检”也更加准确、高效。
近年来,该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建设,打造了智能辅运、智能综采、智能主煤流、智能选洗等多个“智能协同”串联场景。在数字场景应用方面,该公司携手华为矿山军团以矿鸿、云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和智能应用为核心打造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在138.37平方公里的井田建起“信息高速路”,贯通采掘机运通等各生产环节,实现矿井生产数据的综合集成、联动。
逐“绿”前行,“碳”寻新路
数智驱动下,煤炭绿色开采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赛道。近年来,该公司与科研院所、院士团队围绕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展开深度合作,开展“红柳林智能绿色示范煤矿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煤矿采空区CO2吸储与植被固碳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攻关,推动矿井生产方式发生绿色变革。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推进煤矸石采空区注浆充填等技术研究工作,7月9日,该公司“煤矸石浆体采空区充填与地表减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评审。项目建成后,将对煤矸石固废减排,减少地表沉降起到积极作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煤矸石破碎后注浆回填采空区,整个过程形成了绿色闭环。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该公司不仅致力于煤炭绿色高效开采,还通过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公铁管多式联运,不断提升煤炭运输“含绿量”。2023年2月,该公司首次开通煤炭集装箱外运,将3000余吨煤炭运往安徽颍泉站。这是该公司继神渭管运煤后的又一绿色实践。该公司市场销售部责人介绍,相比敞车运输,集装箱运输具有污染小、损耗低的优势,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今年8月,该公司首批新能源装载机亮相地销原煤仓现场,它们将承担煤仓储运、推煤喂煤、原煤装车运输等任务。
向“新”发力,提“质”前行
围绕“新”字做文章。该公司聚焦科技创新,在求“新”求“质”中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4月,该公司“回风巷雾幕捕尘网系统”“连采机截割尘源高压雾化封闭控降尘”两项应用技术入选国家级先进适宜推广技术名单。技术创新成果获得推广认证的背后,来源于创新成果转化生态和创新人才的支撑。
为了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近年来,该公司从智能化系统装备应用、采煤工艺优化、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井下粉尘治理等层面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一些科技创新成果逐渐走出并落地生根。“红柳林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窄煤柱及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的示范应用,在陕北地区首次实现了大采高窄煤柱工作面的顺利回采。今年上半年,该项目8.5米大采高窄煤柱留设经验成功推广应用,助力矿井实现安全推采。
“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会‘画龙’更要会点‘睛’,培育人才是点睛的关键。”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形象地道出了人才的关键作用,“搭建大师工作室创新平台载体、开展‘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训练营、每年选树‘创新状元’,我们搭平台、建机制、激活力,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出圈出彩,汇聚培育矿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秦祺)